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之声 > 学术交流

【解放日报】吴涛:在大城之治中探索善治之道


发布日期:2023-11-30


时间:2023年11月14日

作者:吴涛  来源:解放日报


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实践探索,诠释了“民主在身边”,印证了“高手在民间”。将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金钥匙”,可以进一步凝聚超大城市的人民之力,提升办实事、解难事的实效性,让城市发展听见更多群众的声音、收获更多群众的笑脸。

把“诉求”变成“建议”——

满足群众的正当诉求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要鼓励群众提供更多的建议,让大家参与治理全过程。

在基层调研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家住奉贤区奉城镇的张阿姨来到信访窗口,诉说自己的烦心事:自家小区附近的医院新建了一个立体车库。住在临近车库居民楼里的人担心,车库建设会带来采光遮挡等问题。居委会协调后,相关问题和担忧未得到解决。信访代理员便陪同张阿姨来到镇信访办。

镇信访办迅速整合镇政府、司法所和人民法庭的相关资源,与当事人、医院、车库施工队一起商讨对策。最终,医院决定改用透明材料进行施工,消除采光影响。

这一生动的实践说明,信访就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有关方面理应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

把“诉求”变成“建议”,就可以更及时、更深入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化“被动”为“主动”,将矛盾化解在源头,也能进一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让“办好一件事”变为“解决一类事”——

人民建议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方法发现的问题,往往直指百姓的痛点、难点,更能摸清群众的所思、所盼。这些“真问题”给改进政府工作提供了独特视角,有利于做到真整改、真解决。

在上海,低保人员依照政策可以享受多项相关救助待遇,如住院时减免押金等。但是,一些低保人员反映办理相关手续“有点烦琐”:他们必须先到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开一份纸质证明,以证明自己是低保人员,且必须“一事一办”。

搜集到市民意见后,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的两名社工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渠道,向市信访办、市征集办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建议。不久,市信访办、市征集办联动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徐汇区、市大数据中心等联手调研、联动整改,最终打通了这一症结,让“办好一件事”变为“解决一类事”。

通过一则人民建议,完善一类工作,实现从个案处理到类案优化、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跨前的转变,群众办事方便了,基层负担减轻了。

将群众的“金点子”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金钥匙”——

近年来,依托社代会、居代会、居民议事会、楼宇议事会、街道智库等各类平台载体,里弄房屋卫生设施改造、美馨楼道建设、“家门口工程”等居民参与的项目在上海多个社区“开花结果”。

以小区民生实事项目为例,改哪些地方、改成什么样、改好怎么管,光街道“动脑筋”可不行,还得听听居民怎么说。昭化东路82弄小区的党员志愿者、楼组长和“百家缘”自治团队成员多次听取居民意见、讨论方案,升级打造了可充电的全新车棚,并将原有的非机动车临时停放点改建为“聚缘亭”公共空间,收获一片赞声。

在愚园路历史风貌区更新过程中,相关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弄管会、街区联合体、故事商店等征集平台作用,让设计团队与居民、游客对话,切实优化街区形态和业态,让“讲好愚园路的故事,就是讲好上海的故事”成为一大共识。

一件民生实事,群众有幸福感,干部有成就感,心连着心的同频共振,深刻诠释什么是“人民至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是推动人民建议工作应有的立场。

总之,人民建议工作的创新探索主动融入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把更多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智慧经验汇集起来,在“大城之治”中探索更多“善治之道”,在真问题上下真功,于细微之处见真情,让人人都能感受到人民城市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基层党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