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之声 > 学术交流

【上海证券报】柯迪 李春龙等: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日期:2023-12-25


时间:2023年12月22日

作者:柯迪 李春龙等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当前,制约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还有不少。本文结合桐庐的具体实践,分别从资源规划、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精神生活等四方面进行阐述。

  资源规划先行,助力共同富裕

  一、现实挑战

  资源作为财富之母,各地的资源因为自然禀赋、历史沿革、工作基础等条件不同,会对推进共同富裕造成较大影响,甚至成为制约因素,是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一是在“做大蛋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影响。如,空间规划不合理、用地空间紧缺、用地绩效不高;经济主平台空间集聚度不够;规划资源机制创新不够;各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够等。

  二是在“分配蛋糕”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方面的影响。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在稳步缩小,但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格局尚未发生本质变化,具体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如城乡要素双向流通不畅,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先富带后富的机制不够健全,利益格局亟待重塑。农村地区要素使用有诸多制约,如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及用途管制以城市为重心,导致乡村产业落地难、闲置资源盘活难等问题长期存在;难以享受自然资源资产化所形成的红利,财产性收入差距分化严重,特别公共服务供给、产业用地保障等方面较少惠及农村地区。

  新时代要求资源规划部门充分发挥“空间治理和资源要素保障”支撑作用,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能力,在绿水青山间,为共同富裕探索自然资源保障之路。

  二、发展对策

  (一)规划赋能,科学配置空间。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布局“三生”空间范围,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规划过程中,统筹优化配置空间资源,将各区域单元、资源要素、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谋划,促进中心地区向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一是合理布局,统筹用地资源。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坚持把宝贵的土地资源用在刀刃上,按照“新增空间往开发区、中心集聚,适度兼顾山区乡镇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布局优化等空间需求”的思路,以“减量为先,存量活化,增量管控”为导向,科学配置新增用地,发挥土地最大价值与最大效益。

  二是精明规划,提升城市能级。桐庐县立足于当前实际,通过搭建美的底板、划定美的格局、打造美的产业和提升美的环境,不断激发高质量、差异化、跨越式发展新动能,持续擦亮“中国最美县”金名片。首先,搭建美的底板,以规划的视角衡量资源要素,围绕“布局调优、环境提升、资源整合”,搭建贯通环保、林水、生态等相关部门数据作为规划底图基础,统筹资源底板、做细资源梳理、做精资源整合,挖潜项目用地存量空间、引导项目集聚成片;其次,划定美的格局,全域以轴带引领,组团发展,形成一主一副三极、两区三廊七片的县域空间结构,中心城区按照“中强、东拓、南优、西联、北改”的发展方向,形成“一轴两带,四心四片”的空间结构;再次,打造美的产业,统筹制造业、商业、居住、文旅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围绕“长三角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构建了“一城二带三区”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和“两廊一心”的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在农业空间方面,重点围绕蜂、茶、果、药产业,打造产值超十亿的支柱性主导产业,规划形成“一心两带三片”的农业空间格局;最后,提升美的环境,联动周边共建多条山水走廊如依托富春江沿线诸多景区景点,打造现实版“富春山居”文旅大走廊,划定多条控制线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八大类29条控制线,保护环境水、耕地、林地等重要的生态资源。

  (二)突出重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将乡村的青山绿水与生态资源优势融入城市,同时将工业化与现代化元素融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城镇中以共建共享理念落实必配和按需配建的公服配套。乡村中引导农村宅基地向村庄建设边界内集聚,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布局。

  (三)创新机制,改革激活土地价值。蛋糕做大的同时,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再次分配是拉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农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一是优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区域配置。首先,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重大项目布局、人口流动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配置,满足区域发展基本需求。其次,尝试建立“帮扶救济”调剂机制,例如,桐庐县创新推出“飞地入园”机制,即山区乡镇建设用地复垦指标全部“飞地入园”至开发区,飞出地区享受指标奖励以及开发区按照税收保底基数+超收部分2:8分成的固定收益,在实现资源集聚主平台、亩均效益明显提升的同时,山区乡镇与主平台共享重大项目产出效益,从而实现长期性持续性的分配收益。

  二是深化农村用地制度改革。活化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需求集中、试点基础较好的地区,以建设租赁住房为基点,逐步拓宽经营性入市地类。同时,在确权基础上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允许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复合、高效利用。在农村,桐庐县探索实施“优地优居”改革,结合新一轮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推进空心村整治、自然村撤并、农民公寓房建设等,规范政策实施,明确各类补偿机制。

  三是探索建立乡村经营共富单元协同机制。即把资源相对富集、人口相对集聚、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块,以集镇为圆心发展乡村共富单元。按照绩效论证、竞争性遴选原则,整合优化土地空间、政策资金等资源要素,创新打造乡村经营共富单元,形成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带动、百姓创业就业的多元主体投入格局。在这过程中,打破原来一村一配套的局限,把土地综合整治、非粮化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项工作集成落实到经营单元,尽可能减费用、降成本、避重复。

  做大做强蛋糕

  产业发展为共同富裕构筑物质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要注重把握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角色定位,推动实现良性互动、积极补位。具体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定位,找准特色发展之路

  1、全面盘点梳理发展资源。首先是全面盘点传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桐庐借鉴成功案例,构筑中国式奥马哈小镇和瑞士小镇,倾情汇聚乡贤力量,培育出了会议会展、教育培训等业态,并带动了当地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要做到以情动人,更要以互惠共赢留人,即要与乡贤所从事的产业有长期的深度联结,而不仅仅是表浅的联系,形成深度的相互赋能、相互成就。

  2、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定位。在全面梳理盘点内外部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总体产业结构进行定位,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同时要具备系统思维,充分认识到不同产业形态并非是完全隔离的,而是可以通过积极构建不同产业形态之间的联系,推动形成产业融合。

  二、绩效导向,优选产业发展赛道

  在资源禀赋契合、生态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重点从有效财力积累、优质人口引育、就业吸附,以及增值消费导流等维度来优选产业发展赛道。即:重点培育一批可形成地方可持续财力积累的产业和项目。基于这样的定位,近年来,桐庐锚定了新能源汽车、新型智能终端等具备中长期发展逻辑的优质赛道。积极引进了吉利动力电池、三诺电子新产品制造基地等头部企业和项目,以扎实的项目推进和企业服务,分享优质赛道的长期发展红利。

  三、外通内联,全面融入圈层网络

  1、深耕区域圈层联通。发展城市群、都市圈是国家战略。位于国家级城市群、都市圈的区域有着优人一等的发展基础。而要把先拿到手的“车票”变成先发先行的优势,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首先是强化政策研究。包括国家关于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有关政策以及省市各级相关政策;各级改革、创新工作试点有关文件要求等。通过深度解读政策,寻找发展机遇。其次是真正做到市场开放。要充分融入区域一体化,必须切实打破地方市场进入壁垒,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各种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再次,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以产业发展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整合服务能力,创新服务事项,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深耕产业网络联通。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是复杂的网状结构而非线性结构。要努力培养一批在城市群、都市圈主导产业中处于关键环节或重要的节点性企业。一要提升区域主导产业的集聚度。比如桐庐近年来,通过接续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在制造业领域,加快培育“5+2”主导产业,持续拓展产业链的长度,提升产业链能级。通过组团式发展,育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二要主动嵌入区域产业生态。在区域产业生态培育方面,浙江省重点聚焦现代化产业集群建设,创新推出“链长+链主”机制,围绕特定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

  四、政企分工,构建产业发展四梁八柱

  在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与市场必须各尽其职、协同发力。一是持续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要先行。这些基础设施包括制造业发展所需的产业园区、标准厂房等物理空间,物流业发展所需的仓储空间和设施以及商贸、消费基础设施等多种形态。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在一些先期投入较大的必要基础设施投入上多发挥政府主导建设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民企等市场力量在运营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优化组织形式,合理分工,共享收益。二是提升地方国企市场竞争力。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化的地方国企是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深圳、合肥等地国企教科书式的股权投资案例走出了一条国企做大做强的道路。

  分好蛋糕,完善分配制度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稳,则人心稳,社会就稳。近年来,桐庐始终坚持“百姓所需、政府所向”的理念,坚定实施“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县”三大战略,县域各部门各层面合力统筹推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高质量协同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建设,全面落实“七优享”工程,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温暖人心的举措。

  一、存在的问题

  对标高质量发展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的成效还不够明显,一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二是高质量就业人群偏少,城乡就业不平衡;三是收入分配不够合理,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较大;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比如教育水平不高,“城镇挤、乡村弱”现象尚未根本解决。医疗能力不足,高等级综合医院仍然缺乏,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水平全科-亚专科医生紧缺。五是就业技能培训不够健全,培训质量有待提高,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

  二、发展举措建议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久久为功,实实在在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为此建议采取以下举措:

  1.扩大中等收入规模。一是健全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健全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发技能人才、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增收潜能,完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机制,推动更多劳动者通过努力跨入中等收入群体。减轻中等收入群体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支出压力和焦虑感,持续提升中等收入群体生活幸福感。二是强化外引内育,桐庐聚焦“5+1”产业体系,超常规推进企业和人才项目招引,培育百亿产业集群,积极创造就业。深入实施“快递回归”战略,推动快递物流业全链发展,加快“三通一达”总部项目建设投用,聚焦总部经济、研发制造、数字物流、后市场服务等全产业链,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回归。同时聚力做强开发区产业主平台,深入实施“雄鹰行动”“亩均效益领跑企业”等培育工程,加快发展更多竞争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贡献突出的领军企业、专精特新等企业梯队,着力扩大就业。三是主动畅通渠道。桐庐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人才用工服务平台,促进人岗高效对接,全力保障企业用工。定期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建立岗位需求清单,依托“桐庐人才网”等平台,广泛宣传发布,提升岗位知晓度和受众度。

  2.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一是坚持就业优先,统筹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支持和规范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健全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等就业援助制度,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就业致富”2.0工程,完善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扩大市场就业容量,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强化众创孵化体系建设,健全创业扶持政策,持续放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布局共富工坊等家门口就业平台,促进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政策制度托底。着力落实集人、财、物全要素供给扶持,在规划引领、项目立项、资金保障、资源供给、干部选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形成一批导向鲜明、目的鲜明的政策体系。

  3.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一是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着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研发投入提升攻坚行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支持金融单位开发区“人才贷”“人才险”等金融产品。二是完善财政政策,优先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实施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开展“特色产业+农业经营主体+低收入农户”增收项目,实现农民、低收入农户收入“万元新增”,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三是激励回馈、公益慈善。大力培育慈善组织,重点发展枢纽型、资助型、行业性慈善,创新“乡贤+公益助善”新模式,做优“三通一达”文、教、体等公益金,打通乡贤反哺家乡通道。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生。率先建设育儿友好型社会,落实三孩政策及妇幼健康促进、生育保险制度等配套措施,促进优生优育优教,减轻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积极发展家庭育儿共享平台、家庭托育点等托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幼儿园发展幼托一体化服务,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二是育。深化桐庐健康小镇建设,狠抓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着力在引导企业创新创业上做文章,逐步健全完善桐庐县医疗器械产业链,努力用高水平的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为人民健康添砖加瓦。三是学。全面推进优质教育布局,加快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新城中心学校、健康城中心学校等校园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办学条件,矢志不渝追求教育质量,高水平打造覆盖幼儿园至高中的全学段高品质教育体系。四是医。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高质量推进市县一体医院集团建设,力争县第一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村级卫生服务提升工程,高水平建设“健康桐庐”。

  5.完善技能培训。一是建设一批一流技师学院。谋划打造浙江现代职教城,推进杭州技师学院扩建、县职业技术学校园林基地、华策影视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高地。二是完善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用好“聚人兴城”美好人居政策,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聚焦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关键小事”优化服务场景,加快推进岩桥未来社区人才公寓、雁栖国际青年人才公社等6个商住人才公寓综合体,让他们真正安心安业;充分利用“桐Young精彩”人才部落的创设,每月定制人才活动,提升软服务质效,做好人才引留文章。三是突出强化“再就业”培训。实施新时代产业工人和工匠培育计划,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重点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聚力壮大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驱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实现精神富有提升共同富裕品质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一是要通过铸魂溯源为推进共同富裕凝心聚气。深挖桐庐的思想富矿,着力实施好“铸魂溯源走心”工程。要依托社科资政,精准阐释“八八战略”“十六字”重要指示和桐庐“三大战略”之间的理论溯源关系;要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桐庐大讲堂、周四夜学等学习载体,优化调整理论学习教育工作体系,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武装;要依托“新村夜话”宣讲机制,迭代升级线上线下新时代理论宣讲宣传品牌,广泛传播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解读清楚、解构清晰,使广大干部群众入脑入心、付诸实践,共同营造上下同欲、齐心协力、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名县,着力在促进文化兴盛上展现标杆姿态。要坚持文化梳理,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二是要通过文化振兴为推进共同富裕兴业化人。加快编撰桐庐文化丛书,重点打造钓台书院、富春文学院等一批新时代文化地标;要坚持文化赋能,用心传承“三大文化”精神。聚焦桐庐“诗乡画城”的鲜明文化特质,持续发挥富春江诗歌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影响力,积极打造一批文化共富村。深化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街区平台建设,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供给成为桐庐又一个核心竞争力。要坚持文化惠民,着力营造文化氛围。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文化服务体系,建强“礼堂、家园、书房、客厅”等文化阵地,持续推进书香桐庐全民阅读建设,以乡村文化超市试点建设为牵引推进基层文化文明阵地融合;要坚持以文化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文艺精品创作,擦亮“中国散文之乡”名片,用文艺的力量树立全县干部群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改革,依托全媒传播矩阵对内讲好身边的故事,对外展示好“潇洒桐庐郡、中国最美县”城市品牌。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化名县,着力推动重要特色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和推广数字场景应用。

  三是要通过文明实践为推进共同富裕培根育人。深入推进“浙江有礼·暖城桐庐”县域文明新实践,着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文明程度。要抓实理论宣讲,依托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把“八八战略”在桐庐的生动实践对群众讲懂、讲透;要深化志愿服务,充分发挥“校门爷爷”“红巷妈妈”“楼下书记”等志愿服务公益组织的力量,切实提高精准触达志愿服务工作成效。要常态推进文明创建,落实落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全域化常态化工作机制,用好“四级网格长”“文明城市共管日”等文明创建抓手,打造“城市文明提升”标志性成果。要坚持推进移风易俗,以打造时代新人的为目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常态化选树好人典型,积极发挥榜样力量,通过移风易俗、文体活动、科普宣传,着力培育全域文明有礼的新风貌。

  (本文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23年浙江省桐庐县党政正职综合能力提升班(第二期)课题组研究报告。执笔人:柯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学指导教师;李春龙县委办公室主任;金焕梁 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方纪锋 桐君街道党工委书记;邵政 城南街道党工委书记,迎春商务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毛杏丽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舒丹富春江镇党委书记;全体学员均有贡献)